家長需要了解孩子的脾性(temperament)。脾性是指孩子與生俱來的獨有氣質,通常於孩子兩歲前已能察覺得到。根據精神科醫生Thomas 與Chess指出,有些孩子天生會較主動,有些會較內向、害羞,需要較多時間去適應新環境。心理學研究指出,雖然孩子的脾性是天生的,但環境的培育也是很重要。所以一個孩子的表現,不論是害羞或是主動,都是先天與後天的結晶品。父母雖然不能改變先天的特質,但可以從環境方面協助害羞的孩子。
如何協助?
1. 合理的期望
很多心理學家均指出,孩子的脾性沒有好壞之分,最重要是家長的了解配合合理的期望。如父母發覺孩子的特性是較害羞,便雖要作出一個心理上的準備 -- 孩子是需要較多的時間去適應新環境,又或是孩子在某些場合是會有不合群表現。有了合理的期望,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時也不致令父母大驚小怪、束手無策,也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接納的。這是重要的第一步。
2. 給孩子預告
害羞的孩子需要較長的時間去適應新的人和事,如可以的話,家長應盡早給孩子作個預告,讓孩子心理上有個準備。但家長需留意不要把預告變成警告 --「你晚上見到姑媽姑丈時,要大聲與人打招呼。表妹們年紀比你輕,也會與人打招呼,你真是不中用!」這樣的警告,不但未能讓孩子有心理準備,反而會增加他的心理負擔。有效的預告可以是 --「今天晚上我們會與姑丈姑媽見面,到時候,你會見到姑丈他們一家人」、「下星期天你會參加遊戲小組,你將會認識到一些新的朋友。」
3. 助孩子表達情緒
當父母觀察到孩子有害羞的表現時,可以直接描述他的感受,例如:「你看到不認識的朋友,你感到害怕,所以你走開。」、「我見到你有點兒怕醜,所以你躱在媽媽身後。」當父母描述孩子的感受時,孩子會感到父母明白他們。由於得到適當的紓緩,孩子的情緒亦隨之而平伏下來。這時候,父母便可以教導孩子適當的行為。
4. 停止過份的引導
當看到孩子在社交場合表現怕醜時,父母會積極地 “鼓勵” 孩子,例如:「你快些與小朋友玩,如果你不合作,你休想我再帶你到公園。」、「你要與人打招呼,妹妹也做得到,為何你不會呢?」這些過份的 “鼓勵”或 “激將法”不單不能改善孩子害羞的表現,反而令他們感受到更大壓力,變得更為退縮。
5. 增加正面鼓勵
一般來說,害羞的孩子的自信心較弱,所以當他們表現理想時,父母應給予適當適時的鼓勵。例如:「我欣賞你點頭與叔叔打招呼。」「你剛才主動與小朋友傾計,我喜歡你這樣做。」透過鼓勵,孩子的主動行為便能加以強化。
6. 需要時尋求服務
如父母發覺孩子害羞的情況並未有改善,並影響他學習、社交、情緒方面的發展,便應該尋求專業人士,如心理學家或兒科醫生的協助,作進一步評估。